攝護腺是男性生殖系統的重要腺體,主要功能是分泌攝護腺液,維持精液品質。然而,當攝護腺受到細菌感染或長期發炎時,就會導致 攝護腺發炎(Prostatitis)。根據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資料,全台約有 20 萬名男性正受攝護腺發炎所苦,患者年齡層從 20 歲到 60 歲都有,其中以久坐、壓力大、熬夜、飲食不當的族群為多。
泌尿科醫師高銘鴻指出,攝護腺發炎症狀複雜,常與泌尿道感染混淆,若忽視病情,可能導致 性功能障礙、慢性骨盆疼痛,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本文將帶你了解攝護腺發炎的六大症狀、可能的併發症,以及如何有效預防與治療。
高銘鴻醫師提醒,以下六大症狀最常見,若長期出現,務必就醫檢查:
患者常覺得尿流細、尿速慢,甚至有「解不乾淨」的感覺。這是因為攝護腺腫大或發炎壓迫尿道,導致排尿受阻。
攝護腺發炎會刺激膀胱,引發頻尿。部分患者夜間必須起床排尿 2~4 次,嚴重影響睡眠品質。
下腹、會陰(肛門與陰囊間)、腰部或大腿根部常有隱隱作痛。長期疼痛會造成情緒焦慮,甚至憂鬱。
部分患者在性行為時會感到射精疼痛,或發現精液帶血。這與攝護腺導管發炎、血管破裂有關。
攝護腺發炎會成為細菌溫床,導致反覆泌尿道感染,患者會出現 尿急、尿痛、尿液混濁。
長期攝護腺發炎可能導致 性慾降低、勃起困難、早洩。高銘鴻醫師強調,疼痛與焦慮會使患者對性生活失去興趣,進而影響夫妻關係。
推薦閱讀: 攝護腺肥大藥物怎麼選?犀利士、優列扶與α阻斷劑大比拚
疼痛抑制性慾:慢性骨盆疼痛使患者避免性行為。
神經受影響:發炎可能影響控制勃起與射精的神經。
心理因素:焦慮、憂鬱會降低性慾與性功能。
荷爾蒙改變:部分研究顯示慢性發炎可能影響睪固酮分泌,間接造成勃起困難。
???? 根據《Journal of Urology》期刊的研究,約 30% 的慢性攝護腺炎患者會伴隨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礙。
答案是肯定的。尤其是慢性攝護腺炎,常出現「好一陣子、壞一陣子」的循環,主要原因包括:
抗生素療程未完成,細菌殘留。
生活習慣未改善,如久坐、嗜辣、熬夜。
骨盆肌肉緊繃、壓力大,導致神經長期敏感。
???? 因此,攝護腺發炎的治療不僅是吃藥,還必須結合 生活保養。
藥物治療
抗生素:針對細菌感染型有效。
α受體阻斷劑:放鬆攝護腺及膀胱頸部肌肉,改善排尿困難。
消炎止痛藥:減緩發炎與疼痛。
生活習慣調整
不憋尿、不久坐、不熬夜。
避免 辣椒、咖啡、酒精 等刺激物。
規律運動如游泳、快走,促進血液循環。
物理治療
攝護腺按摩、熱敷骨盆部位,有助於分泌物排出。
物理治療師也會指導骨盆底肌放鬆訓練。
心理輔導
若因長期疼痛造成焦慮,建議合併心理治療。推薦閱讀: 攝護腺肥大救星?悍馬仕 5mg 價格與使用體驗報告
保持 規律性生活,避免長期禁慾或過度縱欲。
多喝水,每天至少 2000 毫升,幫助排尿沖刷細菌。
維持適當運動,避免長時間坐著壓迫會陰部。
性生活後記得 排尿清潔尿道,降低感染風險。
定期泌尿科檢查,尤其是有泌尿道感染病史者。
攝護腺發炎雖不會直接致命,但卻嚴重影響生活與性功能。全台約有 20 萬名男性受其困擾,其中許多人因害羞而延誤治療。泌尿科醫師高銘鴻提醒,若出現 排尿困難、骨盆疼痛、反覆泌尿道感染 等症狀,務必盡早就醫,以免病情惡化並引發性功能障礙。
唯有結合 專業治療與良好生活習慣,才能真正遠離攝護腺發炎反覆發作的夢魘。
Q1:攝護腺發炎會變成攝護腺癌嗎?
A:目前醫學研究未證實攝護腺發炎必然導致癌症,但長期慢性發炎可能增加細胞異常風險。若有家族史或 PSA 值異常,應定期檢查。
Q2:攝護腺發炎會不會自己好?
A:急性攝護腺炎若及時治療,多數可痊癒;但慢性攝護腺炎通常不會自行痊癒,需醫師治療與生活改善。
Q3:攝護腺發炎能運動嗎?
A:適度運動如游泳、散步能促進血液循環,有助恢復。但避免騎腳踏車、騎機車等會壓迫會陰部的運動。
Q4:攝護腺發炎會不會傳染給伴侶?
A:大部分攝護腺發炎不是性病,不具傳染性。但若由淋病、披衣菌等性病引起,則可能傳染,需伴侶同步治療。
Q5:攝護腺發炎如何避免復發?
A:保持規律排尿、不久坐、少吃辛辣、戒酒、多運動,並依照醫師指示完成療程,是避免復發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