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疾病預防與治療 > 男人隱疾之陽痿與早洩:常見原因、年齡與解決方法

男人隱疾之陽痿與早洩:常見原因、年齡與解決方法




一、早洩與陽痿的區別

許多人在門診中會把「早洩」與「陽痿(勃起功能障礙,ED)」混為一談,實際上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疾病。

  • 早洩(Premature Ejaculation, PE)
    指男性在性行為中射精控制能力不足,通常在插入後 1 分鐘內即射精,或是無法達到伴侶的滿意,導致性生活不和諧。早洩的核心問題是 射精控制能力缺失,而非勃起能力本身。

  • 陽痿(Erectile Dysfunction, ED)
    指男性陰莖無法達到足夠的硬度,或無法維持足夠時間完成性行為。核心問題在於 陰莖海綿體充血不足

???? 關鍵差異

  • 早洩是「太快」,但能勃起。

  • 陽痿是「不硬」或「中途軟掉」,但不一定射精快。
    兩者有時候會同時出現,尤其是年齡較大、壓力大或合併慢性病的男性。

超級犀利士

超級犀利士


二、男人不舉的原因

男人「不舉」的原因很多,從身體疾病到心理壓力都可能影響。常見原因如下:

  1. 血管性因素
    陰莖勃起需要血流充足,若有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糖尿病、動脈硬化,容易造成血管狹窄,導致勃起不完全。

  2. 荷爾蒙因素
    睪固酮是男性性慾與勃起的重要激素。隨著年齡增長,睪固酮下降,會影響性慾與硬度。

  3. 心理壓力與焦慮
    年輕人最常見的原因是心理性陽痿。害怕表現不佳、工作壓力、失眠,常造成「越緊張越不舉」。

  4. 藥物副作用
    部分降壓藥、抗憂鬱藥、利尿劑,可能干擾勃起功能。

  5. 生活習慣不良
    抽菸、酗酒、缺乏運動,都會損害血管健康,加速勃起障礙發生。

???? 總結來說,男人不舉並非單一原因,常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。




三、男人不舉的年齡

勃起功能障礙的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。根據流行病學研究:

  • 40 歲前:約 5-10% 的男性會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礙。

  • 40 歲後:發生率急速上升,約 一半男性出現勃起困難

  • 60 歲以上:超過 60% 的男性受到影響。

這與血管老化、睪固酮下降、慢性病累積有關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年輕人也可能「不舉」,多半與心理壓力與生活作息相關。

???? 因此,「不舉」不是老年專屬疾病,而是跨年齡的健康警訊。推薦閱讀:陽痿可以根治嗎,從治療方法到生活習慣的建議




四、男人不舉的常見問題

1. 硬度不足要如何改善?

改善方式包括戒菸、減重、運動、控制血壓與血糖。如果生活調整無效,可考慮 PDE5 抑制劑(如樂軒昂、威而鋼)。

2. 為什麼吃藥效果不好?

可能原因包括服藥方式錯誤(未空腹、搭配高油食物)、劑量不足,或是合併嚴重血管疾病,導致藥物反應有限。

3. 年輕人不舉是心理還是生理?

多數年輕人屬於心理性因素,例如緊張、焦慮。若晨勃正常,多半排除器質性問題。

4. 男人不舉會影響生育嗎?

不舉本身不會直接影響精子品質,但若無法完成性行為,當然會影響受孕。

5. 勃起障礙是心臟病警訊嗎?

是的。陰莖血管直徑小於冠狀動脈,因此勃起功能障礙常是 心血管疾病的前兆




五、結論

「早洩」與「陽痿」是不同的性功能障礙:早洩是「太快」,陽痿是「不硬」。研究顯示,40 歲後有一半男性會面臨勃起功能障礙,不僅影響性生活,更是健康的重要警訊。

男人不舉的原因包含血管疾病、荷爾蒙不足、心理壓力、藥物副作用與不良生活習慣。年輕人也可能因焦慮而出現短暫性勃起困難。

???? 面對「不舉」,不要羞於求醫,因為它可能是 心臟病、糖尿病、睪固酮不足的早期徵兆。早期治療不僅改善性生活,更能預防潛在疾病,守護全身健康。




常見相關問答(Q&A)

Q1:早洩會不會變成陽痿?

早洩與陽痿是不同疾病,但若早洩長期未改善,心理壓力會讓男性在性行為中失去信心,進而出現勃起困難,看似「陽痿」。因此,早洩患者應及早治療,以避免心理因素惡化。


Q2:40 歲後開始不舉,是正常老化嗎?

部分原因是正常的老化,但若完全忽略,可能會錯過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動脈硬化等疾病的早期徵兆。建議出現勃起困難時,除了藥物治療,也應進行全面健康檢查。



Q3:性生活頻率會影響勃起功能嗎?

有研究指出,適度的性生活有助於維持陰莖海綿體血流,減少功能退化。長期完全沒有性生活,可能加速勃起功能障礙的發生。因此,保持規律的性生活反而對男性健康有益。


Q4:男人不舉一定要吃藥嗎?

不一定。輕度不舉可以先從生活改善開始,例如運動、戒菸、減少壓力。如果效果不佳,再考慮藥物治療。藥物是輔助工具,而非唯一解方。


Q5:勃起功能障礙可以治癒嗎?

若原因是暫時性心理壓力或生活習慣不良,透過調整即可恢復。但若是糖尿病、血管硬化等器質性問題,無法完全治癒,只能透過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來控制與改善。



熱門推薦

    相關產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