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,糖尿病早已不是少數人的疾病。根據國健署統計,台灣約有 10 人就有 1 人罹患糖尿病,而且糖尿病長年高居 十大死因第五名。更令人擔心的是,有許多人其實已經在「糖尿病前期」卻渾然不知,等到出現嚴重併發症才被診斷。
不少人會問:「我最近常覺得口渴、排尿次數變多,還經常肚子餓,這是不是糖尿病的警訊?」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:糖尿病的症狀、原因、診斷方法、治療及日常調理與預防,讓你一次掌握這個現代文明病的全貌。
糖尿病(Diabetes Mellitus)是一種 慢性代謝性疾病,主要原因是 胰島素不足或作用異常,導致血糖無法有效被利用,長期處於過高狀態。
血液中多餘的糖分若長期存在,會像「糖漿」一樣傷害血管及器官,造成 心臟、腎臟、眼睛、神經 等多重併發症。推薦閱讀:低醣飲食降低糖尿病
糖尿病最廣為人知的症狀就是「三多一少」:
多喝:經常口渴,總是需要喝水解渴。
多尿:尿量增加,甚至夜尿頻繁,影響睡眠。
多吃:食量變大,卻仍然容易感到飢餓。
體重減輕:明明吃得多,體重卻不斷下降。
除此之外,還可能出現:
視力模糊
傷口不易癒合
手腳麻木或刺痛
容易疲倦、精神不濟
反覆皮膚感染或搔癢
???? 若同時出現上述多種症狀,就要小心是否已經進入糖尿病狀態。
糖尿病的成因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和 第二型糖尿病。
常見於年輕人或青少年。
原因是 免疫系統攻擊胰臟 β 細胞,導致胰島素無法分泌。
患者需要終身依賴 胰島素注射。
佔台灣超過 90% 的糖尿病患者。
成因為 胰島素阻抗(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)。
與以下因素有密切關聯:
遺傳(家族史)
肥胖、腹部脂肪過多
久坐、缺乏運動
高糖高油飲食習慣
年齡增長
懷孕時因荷爾蒙變化,導致血糖調節失衡。
雖然可能在產後恢復,但日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。推薦閱讀:糖尿病友陽痿
想知道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,必須透過血液檢測,常見方法包括:
空腹血糖(FPG)
正常:<100 mg/dL
前期:100–125 mg/dL
糖尿病:≥126 mg/dL
糖化血色素(HbA1c)
正常:<5.7%
前期:5.7–6.4%
糖尿病:≥6.5%
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(OGTT)
喝下 75 克葡萄糖水後,測量 2 小時血糖
≥200 mg/dL 即可診斷為糖尿病
糖尿病雖然無法根治,但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控制:
飲食控制
減少精緻糖與高油脂
多吃全穀類、蔬菜、水果(低 GI)
控制總熱量,避免過度肥胖
規律運動
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(快走、游泳、騎車)
運動有助降低血糖並改善胰島素敏感度
藥物治療
口服降血糖藥物(如 Metformin)
胰島素注射(特別是第一型糖尿病)
依病情由醫師調整藥物劑量
監測血糖
定期量測血糖,了解控制情況
維持理想體重:減少內臟脂肪,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。
均衡飲食:採取「地中海飲食」或「得舒飲食(DASH)」模式。
戒菸、限酒:避免心血管負擔。
規律作息:避免熬夜,睡眠不足會增加胰島素阻抗。
定期健檢:40 歲以上或有家族史者,建議每年檢查血糖與 HbA1c。
糖尿病已經成為台灣人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,甚至每十人就有一人受影響。若你近期有「多吃、多喝、多尿」的情況,或體重莫名下降,就要小心是否已經出現糖尿病前兆。
透過定期檢查、健康飲食、規律運動,以及必要的藥物治療,糖尿病是可以被良好控制的。記住,早期發現、積極管理,就是避免併發症的關鍵!
Q:糖尿病可以痊癒嗎?
A:目前無法完全痊癒,但可透過控制讓血糖維持正常。
Q:糖尿病會遺傳嗎?
A:有家族史風險較高,但生活習慣更為關鍵。
Q:糖尿病前期一定會變成糖尿病嗎?
A:大約 30–50% 會發展成糖尿病,但改善飲食與運動可逆轉。
Q:糖尿病患者能吃水果嗎?
A:可以,但要選擇低 GI 水果(如芭樂、蘋果),避免過量。
Q: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打胰島素嗎?
A:第一型患者需要,第二型患者視病情決定。
Q:糖尿病會讓人變瘦嗎?
A:常見於血糖控制不良時,因葡萄糖無法利用,身體會分解脂肪和肌肉供能。
Q:常喝無糖飲料能避免糖尿病嗎?
A:部分代糖飲料仍可能影響代謝,建議以白開水為主。
Q:糖尿病會不會造成失明?
A: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,可能導致視網膜病變,引發失明。
Q:糖尿病患者能運動嗎?
A:可以,運動有助降血糖,但應避免過度激烈運動。
Q:糖尿病會導致洗腎嗎?
A:長期控制不佳會增加腎病變風險,但控制良好可大幅降低機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