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飲食西化、生活作息不規律,糖尿病已經成為台灣以及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。根據國健署資料,台灣約有超過 200 萬名糖尿病患者,更可怕的是,還有許多人處於「糖尿病前期」而不自知。許多患者直到症狀嚴重,甚至出現視力模糊、腎臟功能異常,才被診斷出來。
那麼,我們該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糖尿病?有哪些「前兆」可以及早察覺?本文將從 糖尿病的症狀、危險族群、檢測方式與預防保健 全面解析,幫助你早一步掌握健康。
糖尿病(Diabetes Mellitus,簡稱 DM)是一種因 胰島素分泌不足,或 身體對胰島素反應不佳(胰島素阻抗) 所導致的慢性疾病。最主要特徵是 血糖值長期高於正常範圍。
糖尿病分為三大類型:
第一型糖尿病:常見於年輕族群,因為胰臟 β 細胞受損,胰島素完全缺乏,需要依靠胰島素注射維持。
第二型糖尿病:最常見的類型,佔台灣超過九成患者,多與肥胖、飲食習慣、遺傳有關。
妊娠糖尿病:懷孕期間發生的高血糖現象,雖可能在產後消失,但也會增加日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。
推薦閱讀:糖尿病前期性功能
以下是醫學上最典型的「三多一少」症狀:
多尿:頻繁跑廁所,尤其夜尿增加,可能與血糖過高導致尿液排糖有關。
多渴:因為尿液帶走水分,患者常感到口乾舌燥。
多食:明明食量增加,但身體仍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。
體重減輕:即使吃得多,體重卻不斷下降。
容易疲倦、精神不濟
傷口不易癒合
視力模糊
手腳麻木或針刺感
反覆皮膚搔癢或感染
???? 如果長期出現以上症狀,就要警覺是否已經進入糖尿病狀態。
不只是年長者才會得到糖尿病,以下族群更需要警惕:
家族有糖尿病病史
過重或肥胖(BMI ≥ 24)
腰圍過大(男性 ≥ 90 公分,女性 ≥ 80 公分)
有高血壓、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
曾有妊娠糖尿病或生產巨嬰(體重 ≥ 4 公斤)
長期缺乏運動、飲食偏高糖高油
要真正知道是否罹患糖尿病,必須透過 血液檢測。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檢查包括:
空腹血糖(FPG)
正常值:小於 100 mg/dL
介於 100–125 mg/dL → 糖尿病前期
≥126 mg/dL → 糖尿病
糖化血色素(HbA1c)
反映過去 2–3 個月的平均血糖
<5.7% 為正常
5.7–6.4% 為糖尿病前期
≥6.5% 為糖尿病
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(OGTT)
飲用 75 克葡萄糖溶液後測血糖
2 小時後血糖 ≥200 mg/dL,即可診斷糖尿病
糖尿病若控制不良,會造成多重併發症,包括:
心血管疾病(中風、心肌梗塞)
腎臟病變(洗腎風險大幅增加)
視網膜病變(失明主因之一)
神經病變(麻木、疼痛、截肢風險)
免疫力下降,感染風險上升
因此,及早發現與控制非常重要。
推薦閱讀:超過50%糖尿病患者併發陽痿
維持健康體重
每減少 5–10% 體重,即可顯著改善血糖。
飲食控制
少吃精緻糖、油炸、加工食品
多攝取高纖維、全穀類、蔬果
規律運動
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(快走、游泳、騎腳踏車)
定期健康檢查
40 歲以上建議每年做血糖檢測
高危險族群應更早開始
糖尿病並非一夕之間發生,而是長期生活習慣與基因交互作用的結果。透過觀察「三多一少」與其他隱性症狀,再加上定期健康檢查,就能及早發現,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。
Q:糖尿病前期一定會轉變成糖尿病嗎?
A:約有 30–50% 的人會轉變,但透過飲食與運動可延緩甚至避免。
Q:糖尿病可以痊癒嗎?
A:目前無法完全根治,但可透過控制讓血糖維持正常。
Q:喝無糖飲料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嗎?
A:部分代糖若過量,可能影響代謝,建議仍以白開水為主。
Q: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水果?
A:可以,但要選擇低 GI 水果並控制份量。
Q:糖尿病一定要吃藥嗎?
A:視血糖控制狀況,初期可靠飲食運動,若控制不佳需藥物輔助。
Q:常熬夜會提高糖尿病風險嗎?
A:會。睡眠不足會增加胰島素阻抗。
Q:糖尿病會遺傳嗎?
A:有家族史風險會增加,但生活習慣影響更大。
Q:血糖正常就代表沒有糖尿病嗎?
A:不一定,還需搭配 HbA1c 與 OGTT 檢查。
Q:糖尿病患者能不能運動?
A:可以,規律運動有助控制血糖,但要避免過度激烈。
Q:糖尿病一定會洗腎嗎?
A:不一定,若血糖、血壓控制良好,可以降低腎病變風險。